2022年10月24日,固原市首次出口85.8吨冷冻薯条,这批“飘洋过海”运往泰国的薯条结束了固原市马铃薯制品的“零出口”的历史。通讯员 马文海 摄
高铁的开通改变了沿线百姓出行方式,壮大了文化旅游、区域商贸、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资料图片由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提供)
宁夏“报关单”
“宁夏好物”绽放全球产业走廊
“2022年,我区外贸整体表现出较强韧性,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实体经济对外贸增长贡献率持续提升。”2月15日,银川海关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过去一年,机电行业领跑我区进出口贸易,大宗商品进口量价齐增,重点产业出口持续增长。其中,出口枸杞2.1亿元,出口量值居全国第一。
2022年,宁夏对外贸易的关键词除“逆势上扬”外,还有“遍地开花”——宁夏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深化贸易合作,涌现出双氰胺、赖氨酸、锰、枸杞、葡萄酒、半导体材料等一批热销海外的宁夏产品。
43年前,宁夏刚开始开展自营出口业务,出口商品结构单一,大多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出口商品以高耗能的工矿产品、初加工的农副产品为主,比重分别为75.9%、24.1%。
从“高耗能”到“高新”,从“初加工”到“精加工”和“高端”,宁夏下好优化产业结构的“先手棋”,为提升出口产品结构注入强劲内生动力。自2020年以来,我区对外贸易已连续3年实现增长。
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2023年,双氰胺、单晶硅、赖氨酸酯及盐、锂电池正极材料、甲硫氨酸等宁夏优势商品产能及外贸订单较稳定。企业普遍对2023年外贸市场充满信心,均预计贸易额呈增长态势。
“我区‘六特六新六优’产业加快集聚,新落地的外向型项目达产增效,国际市场份额将逐步扩大,投射出外贸向上向好的积极信号。”业内人士分析,促进外贸保稳提质政策的积极作用在2023年将持续显现,随着我区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和新业态发展等政策的落实,宁夏外贸规模有望持续扩大。
新时代、新征程。沐浴开放的春风,宁夏正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不断扩大开放,以高水平的开放“赢回”高质量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宁夏外贸在规模和增速上快速增长的同时,质量也在持续提升。高技术、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实现快速增长。
“近年来,宁夏通过推进口岸通关便利化、拓展陆路通道等举措,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出口商品种类不断增多,吸引更多‘大客户’选择宁夏。”银川海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银川海关将利用好RCEP带来的发展机遇,培育更多企业挺进国际市场,助力更多“宁夏好物”“宁夏智造”热销海外。(记者 王瑞)
出发地“宁夏”
山水一程皆美好
春运以来客流量的稳步回升,不仅折射出更多像马佳宁这类想要外出的旅客的迫切心情,也让宁夏机场公司在2023年的全盘发展谋划上有了更多底气。
2022年12月,银川河东国际机场改扩建项目作为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全区20个重大项目之一,敲定了最新进展。在银川河东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估会上,229名有关专家共同确定了这项工程的主要建设内容:工程将按照满足近期2035年旅客吞吐量28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0万吨进行规划设计。含机场、空管、油料工程在内,工程估算总投资约157.48亿元,计划除新建1条3600米长、45米宽的第二跑道及滑行道外,还将新建1座面积约为22万平方米的航站楼并扩建站坪和增设机位。
硬件的“扩容”提速,促使宁夏机场公司“圈”出航空主业的全年发展重点。“今年,我们将坚持快字当头、以快制快、抢占先机,全力推动航空主业跑出‘加速度’。”宁夏机场公司相关负责人说,除了保住现有航班总量外,宁夏机场公司打算借助即将到来的夏秋季航班计划,协调各航空公司持续增加运力投入,提高航班计划执行率。同时针对今年暑运市场需求,进一步加密银川至广州、济南、乌鲁木齐、珠海、杭州等地的航班航线,使航网结构再度优化。“今年我们还准备加大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四大机场群和国内主要航司核心航线资源协调力度,构建起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的早出港航班波,力争全年快线和准快线达到‘5+15’条以上。”该负责人说,针对旅客对国际航班航线的需求,宁夏机场公司也会适时推动恢复开通面向中亚地区的国际航线。
去年年底银兰高铁的开通,让银川河东国际机场在空铁联运方面产生了更多可能性。今年,宁夏机场公司准备联合开展通程航班试点,扩充空铁联运腹地市场,并联合携程、同程等平台共同开发空铁联运服务产品,持续吸引周边城市旅客来银川乘机。另一方面,针对不同客源市场,宁夏机场公司还将联合区内大型企业推出定制化出行产品,以及携手区内旅行社开发“机票+”产品,提升散客客源吸引力。
北京—中卫—重庆航班航线2月17日的复航,让作为宁夏支线机场的中卫沙坡头机场和固原六盘山机场平添了几分自信。在宁夏机场公司今年的发展计划中,不仅要全年稳定运营中卫的5条航线和固原的4条航线,还要在年中争取开通中卫至杭州、南京、济南和固原至成都的航线。
银川河东国际机场还迎来一个好消息:2月22日恢复到新西兰奥克兰的国际货机。“国际货机的恢复,也让我们更有信心去争取南航奥克兰种羊包机落地银川。”宁夏机场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银川河东国际机场在货运方面除了稳定开展东航包舱业务外,还将加强与顺丰、圆通等航空公司的合作,开通银川至上海等全货运航班,力争使宁夏机场公司全年航班载运率达到61%。(记者 张唯)
寄件人“宁夏”
本土好物尽“出圈”
2月13日,在银川市兴庆区掌政镇茂盛村的宁夏乐乐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种植基地,工作人员忙着把一筐筐新鲜上市的水果番茄装箱、称重、打包。这些番茄随后将飞往上海和广州,出现在当地中高端超市的柜台上。
自2022年起,宁夏农业农村部门聚焦“六特”产业,围绕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大力实施产业提质升级行动,着力在“土特产”上做文章、见实效,随之而来的溢价效应也正让更多参与到产业发展中的农户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红利。“我是来宁夏发展的广州人。去年借着宁夏品质中国行活动,我第一次把在宁夏种的水果番茄带回广州向家乡人推介。”宁夏乐乐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乐细娥对此深有体会,半年过去,乐乐树的水果番茄不仅成了北上广等城市的“抢手货”,种植基地周边的很多村民也跟着乐细娥种起了水果番茄,收入水涨船高。
今年以来2场宁夏农旅云端年货展销节上的好物电商直播,让超过3万人次的网友从网络云端感受枸杞、亚麻籽油、盐池滩羊肉等宁夏特色农产品的魅力。其中不少美食爱好者看到现场试吃后,更是忍不住“剁手”下单,准备把看上的农产品网购到家“大快朵颐”。
宁夏好物“出圈”的底气,来自品牌的培育和打造。这些年,我区围绕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三牌联创”,坚持政府、市场“双手发力”,持续挖掘“原字号”“老字号”“宁字号”农产品品牌优势,提升品牌溢价能力。今年,我区聚焦“六特”产业和地方版块产业,计划重点培育6个自治区级核心大品牌、20个区域公用品牌以及100个企业品牌、100个产品品牌。“我们不仅要紧盯‘六盘山牛肉’‘宁夏牛奶’‘宁夏番茄’地理标志认证和区域公用品牌创建,还要大力支持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创建,力争形成区域品牌辐射带动、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竞相绽放的良好局面。”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
农产品品牌宣传推介的决心和力度,则从更多可能行进的方向去考量宁夏好物“出圈”的路径和范围。
“现在购买家乡农产品的渠道越来越多,让我们这些在外打拼的宁夏人可以更方便地尝到家乡的味道。”在北京工作的宁夏姑娘田恬不时会在网络平台购买盐池滩羊肉等宁夏特色农产品解馋,随着家乡特色农产品“外出”的步伐逐年加快,她不再仅凭网购平台下单,在线下超市里也可以买到熟悉的家乡好物。
今年1月举行的全区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我区将在年内持续开展农产品展示推介。“从3月开始,我们计划先在杭州、上海和南京展开‘宁夏品质中国行’宣传推介活动。”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已确定的“宁夏品质中国行”杭州站以“精彩亚运 品味宁夏”为主题,将通过企业推介、商圈展销周、品鉴会等形式,紧紧围绕葡萄酒、枸杞、牛奶、肉牛、滩羊、冷凉蔬菜等“六特”产业,集合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等优势资源,持续唱响“这是宁夏的好东西”,全面提升我区特色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除了瞄准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大市场,在北上广深等大中城市组织开展“宁夏品质中国行”“第八届全国知名经销商走进宁夏”等系列宣传推介活动外,我区还将通过举办中阿博览会农业板块活动和第三届中国(宁夏)贺兰山东麓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以及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展会活动等方式,让更多宁夏特色优质农产品更好更快地出村进城,迈向国内外大市场。(记者 张 唯)
始发站“宁夏”
奔向希望的远方
“ 和谐号”动车迎着薄雾,徐徐驶出银川站。列车窗外逐渐开阔,银白一片,窗里喜庆的拉花和温热的八宝茶,衬得旅途暖意融融、温情满满。提速、飞驰,沿着铁路的延伸,从宁夏出发,在早春中奔向希望的远方。
“年过完了,人也闲下来了,我和老姐妹们要坐着高铁去旅行啦!”62岁的赵代芳戴着小红帽、摇着小旗子,招呼着同伴乘车。“以往去兰州,无论坐火车还是汽车,对于上了岁数的老人来说都不方便,高铁开通后,3小时左右就能到了,出去旅游又快又舒服。”赵代芳说。
高铁如一条丝带,将宁夏和甘肃的风景名胜区串联起来,沙坡头、黄河石林、红军渡河战役纪念馆……银兰高铁中兰段开通后,华北和西北的全域旅游版图无缝衔接,宁夏的优质旅游资源受到更多游客的青睐。宁夏中卫天马旅行社经理赵刚最近忙得不亦乐乎,他说:“最近的咨询电话特别多,我得抢抓银兰高铁带火旅游的宝贵机遇,把旅游事业做得更红火,让更多人来一场说走就走的畅快旅游。”
据统计,银兰高铁开通“满月”,累计发送旅客9.99万人次,日均发送旅客0.33万人次。春节期间,部分时段上座率更是超过95%。银西高铁开通运营两周年,共发送旅客661.5万人,单日开行动车组从最初的16对增加至高峰期46对。“高铁的开通,不仅改变了沿线百姓出行方式、生活质量,而且吸引壮大了文化旅游、区域商贸、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成为助力西北经济建设的‘新引擎’。”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宁夏的黄花菜、枸杞、红酒,甘肃的小杂粮、百合等农产品,甚至具有西北文化底蕴的香包、刺绣、剪纸、皮影、泥塑等民俗文化产品也“乘”着高铁“走出去”。高铁线,真正成为沿线百姓的“致富线”。
另外,随着宁夏国际货运班列、陆海新通道宁夏班列以及东向“一单制”海铁联运班列的稳定运营,宁夏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不断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大有可为”。
春风点翠时,铁路在建项目有序推进。新建包银铁路银川至惠农段与既有包银铁路大致方向相同,在大武口区域内,铁路线将跨过美丽的星海湖,直通沙湖。高铁石嘴山南站距离宁夏工业学校、宁夏理工学院仅几百米。“站在学校高处就能看到建设中的石嘴山南站。我可太期待包银高铁开通的那一天了!”老家在内蒙古、工作在宁夏理工学院的袁梦雨说,项目建成后,他就能每周都回家看看父母了。“十四五”期间,宁夏将建成包银高铁银川至惠农南段、包银高铁包头至惠农南段及银巴支线等,实施中卫至平凉铁路扩能改造工程重点工程项目,银川到全国主要大城市的铁路运行时间都将控制在8小时以内,极大满足宁夏人民对美好出行的需要。
沿着铁路的延伸,一条条钢铁动脉成为助推我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让奔腾的宁夏大地充满繁荣发展的生机与活力。(记者 陈瑶)
记者手记
每一天,走向更广阔天地
深居内陆的宁夏,对外开放的起点,应是勇于出发。主动发送交往的讯号,敞开开放的胸怀,拓展发展的格局,走出内陆,走出固有模式,走向更大天地。
每一天,都有快递包裹从宁夏出发。一个快递单号,可能就是一张宁夏“名片”。宁夏的“六新六特”产品,带着这里创新发展、山水滋养的气质,成为传播品质的载体。
每一天,都有乘客从宁夏出发。一张票据,就是一次交流的凭据。不论是个人的出行旅程,还是为各项事业往来的交融,拓宽更为开放的视野。
每一天,都有原材料等货品,从银川海关出发。一张报关单,就是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的一次开拓,向更广阔的市场探寻……
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高水平开放,不断增强发展活力。牢固树立世界眼光、全球观念、国际视野,增强不沿边不靠海照样可以搞开放的信心决心。
从春天出发,宁夏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就必须“流动”起来。始发站“宁夏”,宁夏的“出品”、思路和底气,决定了我们能抵达的远方、能融合的深度。
从脚下出发,我们能感受到个人出发携带的希冀,企业“出海”的迫切和期望,感受到每一个身在对外开放“链条”里的人,想要“漫游”四方、拥抱更大世界的期待。
从宁夏出发,让更多“宁夏制造”打入国内外市场,让更多宁夏品牌走向大众,让更多宁夏印记被铭记,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记者 毛雪皎)